《死生吟》作于熙宁变法前夕。
当时士人热衷功名,追求长生不老或来世再生等虚幻之事。邵雍则自号“安乐先生”,隐居于“安乐窝”,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以超脱的心态看待生死,有感于世人对生死的执念和对功名的追逐,创作了此诗,以表达“生死自然”的哲学观点,嘲讽追逐不朽的虚妄,同时传达对清净自由生活的向往。
原文如下: 学仙欲不死,学佛欲再生。再生与不死,二者不果能。设使人果能,方始入于情。赏哉林下人,不为人所惜。哀哉公与卿,重为人所惑。 心得感悟:
(一) 学仙欲不死,
学佛欲再生:
学仙之人渴望能长生不老,永远摆脱死亡的束缚;学佛之人则期望通过修行在死后能获得再生,开启新的生命旅程。这反映出人类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命永恒的强烈渴望 ,但这种追求往往带着过度的执着,让人忽视了当下生命的真实体验,也偏离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二)
再生与不死,
二者不果能:
然而不管人们如何努力,无论是实现再生还是达到不死,最终都无法真正做到。这是邵雍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它揭示了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人力难以改变。人们应正视这一现实,不要在不可能实现的虚幻目标上浪费过多精力,而应把注意力放回有限的当下时光。
(三)
设使人果能,
方始入于情:
即便假设真的有人能实现长生不死或者轮回再生,也只是陷入了更深的情感纠葛。生命的意义并非单纯的时间延续,而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构成了生命的厚度,若只执着于生命形式的永恒,而忽略了情感的感受,这样的生命实则空洞无物。
(四)
赏哉林下人,
不为人所惜:
令人赞赏的是那些隐居山林的人,他们不被世俗之人重视和珍惜。这些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不追逐功名利禄,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姿态生活着。他们遵循自己内心的节奏,享受着与自然为伴的简单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才是生命本真的体现 ,值得我们敬重与学习。
(五)
哀哉公与卿,
重为人所惑:
可悲的是那些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他们被世俗的眼光和名利所迷惑。虽身处高位,拥有财富与地位,但内心却被功名利禄所累,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判断,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焦虑之中。他们看似拥有一切,实则在追逐虚幻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舍弃了生命中真正宝贵的东西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翻翻配资-靠谱的配资公司-股票配资期货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