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荆州沦陷。
众人都说关羽刚愎自用,可有谁记得王甫三次苦谏?
一个文官,为何看得比关将军还透彻?他在荆州到底说了什么?
王甫的背景与入蜀经历王甫,字国山,广汉郪县人。出身益州士族,家里不显赫,能在刘璋手下做到州书佐,全靠一支笔写事论人。
这个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掌文书、记档案,眼界比寻常吏员高得多。
展开剩余91%刘璋早年懦弱,朝中上下没人服,王甫却敢当面劝谏——“不可轻迎外人入蜀!”话虽不中听,却句句打在点上。
刘备借道益州,外表结义仁义,实际兵精将强,心思深沉。
王甫看得清,刘璋装听不懂。
有人劝王甫闭嘴,说这话迟早要倒霉,他不改,坚持上书,说刘备兵临城下,不能再容。
刘璋碍于面子没杀王甫,把他外放冷藏,刘备兵进成都,刘璋投降,益州归蜀,王甫没有逃,主动归附,求见刘备。
刘备问他为何敢谏刘璋。
王甫答得直接:“因知将军非池中物,益州无御者。”一番话,说得刘备心头舒服,立刻任命他为绵竹令。
绵竹地偏,地头蛇多,百姓难管,王甫上任不到三月,治盗平民,修渠开田,百姓自发称颂,刘备大喜,从此王甫不只是个笔杆子,也成了个干吏。
建安十九年,刘备称汉中王,设诸葛亮为军师,张飞镇巴西,关羽守荆州。
王甫忽然被调离绵竹,任命为议曹从事,赴荆州辅佐关羽。
调任之事突兀。有人猜是诸葛亮主张,因王甫能文善断、心思缜密,正适合掌控后方文案。
关羽虽勇,疏于文法,身边缺这样一个人。
初到荆州,王甫办事勤快,清楚分明,连军中将佐都佩服。
不过关羽不怎么理他,话不多,脸也冷,荆州将领多武将,像赵累、廖化都靠军功起家,看王甫出自益州,颇有轻慢。
王甫不争名,不争利,只埋头干事。
关羽虽没亲近,心里其实是服气的,只是嘴硬不肯说,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两年,王甫三次上谏,每次都踩在雷上。
王甫的三大关键建议与关羽的拒绝建安二十四年春,孙权突然换将,吕蒙接替鲁肃,任东吴都督。
王甫收到消息,立刻上报关羽,文中一句话:“蒙非鲁氏性,必不甘守江东。”
王甫建议:在江边设烽火台,昼燃烟,夜举火,沿江百里,每十里设一台,信号互通,这是当时最有效的预警法子,不靠人传话,全靠火烟传信。
关羽答应了,却嘴上不饶:“鼠辈而已,不足惧。”烽火台修了,哨兵却是些老卒,日夜松懈,火台没点几次。
第二件事,是关于潘濬。
此人本是刘表旧部,降了刘备后任荆州都督,掌兵调粮,王甫查账查到夜里,发现潘濬军粮调拨有异,士卒口粮缩水,军械入库数目也有问题。
王甫直接上报,建议换人,提名赵累接任。
赵累忠厚,出身南阳,熟荆州事务,是现成的接班人,关羽听完报告,只说一句:“吾素知其人,毋庸置疑。”
这话堵死了路。王甫知不能再提,只能退下。
事后他仍派人暗中盯潘濬,怕一旦出事,全局崩盘。
第三件事,发生在麦城溃败那夜。吕蒙白衣渡江,一路南下,所向披靡。
潘濬果然投降,把荆州布防图献给东吴,前后几日,烽火台接连失守。
糜芳、傅士仁镇守南郡与公安,被关羽责打过几回,心生怨气,得吕蒙一封信,连夜开门投降。关羽得报,想调兵已来不及。
只剩麦城可守,王甫急议撤退,他亲自画图,提出一条大路方案,虽然显眼,却能迅速突围。
关羽摇头,坚持走山中小路。理由很简单:“我武安侯,谁敢拦我?”
王甫劝不动,自己悄悄派人探查大路口布防,回报:未设伏兵。而小路却消息不明,风险极高。
关羽扔掉图纸,带子走了小路。王甫没走,自知凶多吉少,登麦城楼头望风。
三日后,关羽父子被擒,麦城门外立了东吴大旗。王甫泪流满面,从楼上跳下。身死于乱军之中,一人未带,一字未留。
关羽的决策失误与荆州失守关羽身死之前,败局早已成型,吕蒙白衣渡江,不止是战术奇谋,靠的还有荆州内部接应。
王甫生前三谏全被无视,到头来,每一条都应验。
潘濬反水最快。
吕蒙率兵南下时,潘濬没等第二封信,直接投降,把荆州各县兵员、粮草储备、兵营分布全数献上。
连郡兵的轮班制都一并抄送过去,东吴一接手,像进了自家库房。
这些资料早在王甫手中就查出来,他曾备文汇总,让关羽过目,重点用朱笔标出可疑账目和军械漏洞。
文案递上去半天,关羽连封都没拆完,说:“此细事,勿扰。”
一句话,把王甫十日心血扫进灰堆。
东吴拿到布防图,轻松破南郡。糜芳、傅士仁这两人早有怨气,关羽出征襄樊,粮草迟发,二人被杖责各二十。
表面服软,暗地寻机翻身。
吕蒙攻南郡当天,两人共议:“今将军远征,荆州兵力空虚,大势已去。”
傅士仁亲启城门,糜芳献库钥,军仓、器械、兵籍都完好无损交出去。
这种投降,比攻城还快,根本没交手。
关羽本来还可回防,偏偏又碰上第三个大坑:烽火台。
当初王甫设的台,全是沿江线核心节点。吕蒙进兵之初没动台站,等兵临城下才一举夺取。
信息线全断,关羽在襄樊还以为南郡坚守,结果连失三县,一夜失控。
局势失衡到这种地步,关羽才想回撤麦城,此时王甫又提突围线路,依旧没被听取。
史料记载,“羽自恃其勇,轻兵夜走小道。”吕蒙早料其行,命朱然、潘璋设伏,父子三人伏道而擒。
王甫望见关羽被绑,悲愤自尽,荆州彻底落入东吴之手。
这一战,不是败在兵少,不是败在敌强,全败在内乱、轻敌、刚愎。
王甫看得准,说得明,却一直被边缘。关羽名震天下,却看错三人,信错三人,错过三次转机。
王甫的结局与历史评价王甫殉城一事,史书中说法不一,《三国演义》写得悲壮,王甫堕城死节,周仓自刎,合葬麦城之侧。
不过这属于文学演绎,未必属实。
正史记载略有出入。
《三国志·王甫传》并无王甫麦城死节之文,反而在刘备伐吴时又见其名。
有人考证,王甫当时可能侥幸突围,回到益州,继续在政务中任职。
章武二年,刘备兵发夷陵,王甫随军出征,在火烧连营一战中战死,并无军职,身份是随军参谋。火光漫山,王甫终究没躲过去。
不论是哪种结局,王甫殉节之志无可质疑,生前三谏未被采纳,死后却被后人频频提起。
《三国志》评其“善议论,喜好评论人物。”虽未明载王甫三谏内容,却侧面印证了其人对人物、战局的洞察能力。
后人评价王甫时,有两点最常被提:一是预警东吴,二是识破潘濬、糜芳。两件事一旦采纳,荆州绝不至于如瓮中之鳖。
学界有种说法:王甫若在诸葛亮身边,地位恐不下法正、马良。
这话虽重,却不无道理。
王甫能文、善断,又有忠骨之志,既懂政事又识人心,比起单纯书生高明许多。
关羽虽然忠勇盖世,但治军、识人、识势皆有短板。
王甫看得比他清,讲得比他明,问题是没人在意。
历史有时残忍。对错成败,不全靠理智判断。一个人再能言、再识势,没有渠道发声,没有人愿听,结局一样落空。
王甫没留后人,也没立碑立像,若非关羽之败影响深远,没人会翻出他那几页残卷。
只是从结果看,那三条建议,现在想来每一句都像针一样扎人。
参考资料: 1. 陈寿.《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九《王甫传》 2.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华阳国志》发布于:河南省翻翻配资-靠谱的配资公司-股票配资期货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