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整个计谋都是在玩心理战术,这样的计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一旦被人看穿那将必死无疑。
可街亭之战失利后,诸葛亮被逼的走投无路,眼看司马懿就要杀进城中,他只好铤而走险大开城门,使用空城之计。
生性多疑的司马懿看后,沉思片刻,直接一声令下率军撤退。
而诸葛亮在城楼上望着司马懿离开的背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若不撤军,必死!”
为何诸葛亮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呢?司马懿又是否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呢?
示意图
【心中忌惮、刻意打压】
司马懿此人出身士族,由于自身善谋奇策,所以得到了曹操父子的重用,成为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展开剩余96%只是他自身的能力和光芒太过强大,多次征战有功,成了万民敬仰的大将军,所以生性多疑的曹操就开始有意打压司马懿。
只是司马懿在朝中盘踞多年,他又机智多谋,所以即使曹操忌惮也无法将他连根拔起,再者说司马懿就如同一把利刃,在征战方面还是有用得着的地方。
示意图
但曹操还是要提醒自己最中意的儿子曹丕:“司马懿此人心高气傲,他可不是甘为臣下的人,日后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曹丕听后表面上应下了父亲的话,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和司马懿一向交好,两人堪称是彼此的知己好友。
所以曹丕在得知父亲猜忌司马懿后,便提点了司马懿一句,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很快就从曹丕的提点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再联合最近曹操有意无意的打压,他很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示意图
为了让曹操对自己放心,司马懿开始收敛锋芒,恪尽职守,曹丕也在一旁一直为司马懿说好话,这才打消了曹操的顾忌。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正式被册封为魏王太子,司马懿自然也是辅佐在侧,帮助曹丕在皇位争夺战中击败了曹植,坐稳了太子之位。
之后司马懿就一直为曹丕屡出奇策,并且在不久之后,司马懿还解决了屯田的粮食问题,因此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升为了丞相军司马。
示意图
如今的司马懿已经和曹丕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让曹丕登上皇位,这样自己方可以安然度日,位极人臣。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后,整个朝廷都动乱不堪,毕竟每个国家改朝换代之际都是实力最为薄弱的时候,若有叛军趁虚而入,那必然是一场恶战。
所以司马懿就暂代曹丕管理曹操丧葬诸事,整顿内外朝臣,令人肃然。
曹丕也从邺城赶往了洛阳继承了曹操的丞相魏王之位,并将建安二十五年改为了延康元年。
示意图
将朝中整顿完后,曹丕就在司马懿的扶持下登受禅台正式登基称帝,并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从最开始的尚书平步青云,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向乡侯。
司马懿认为自己无法担此重任,便想前往曹丕面前辞去向乡侯的职务,可曹丕听后却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大致意思就是:我整日都在处理朝中各种事务,夜以继日的,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十分劳累。给你这项职务,并不是什么荣耀享福的事情,只是想让你为我分忧罢了。
示意图
司马懿听后便不再推辞,两人虽是君臣,可更似好友,曹丕从未疑心过司马懿,而司马懿也从未对曹丕有过二心。
曹丕由于是魏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十分担心父亲打下的基础会毁在自己手中,他每天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没日没夜、废寝忘食的管理朝堂之事。
所以没过多久,曹丕就因劳累过度倒下了,所有的太医看过后都束手无策。
示意图
曹丕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了,便将太子曹叡喊来叮嘱:“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这三人可作为辅政大臣,若有人离间三人,要慎重处理,不要怀疑他们。”
说罢,曹丕还让三人参拜了太子曹叡,有一种临死托孤的感觉。三人见此也急忙保证一定会辅佐好太子,保证魏国的国本稳固。
曹丕离世后,曹叡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成为了魏国举足轻重的人物,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
示意图
只是强大掌权的司马懿在曹叡心中逐渐改变了画风,他不再是关心自己的辅政大臣,而是变成了一只觊觎他皇位的“豺狼”。
或许这就是皇上的通病吧,即使是自己父亲亲自选定的人,心中也免不了猜疑,所以曹叡对司马懿,始终都抱着谨慎的态度,总是担心有一天司马懿会突然反过头来“咬”自己一口。
为了不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曹叡决定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将他远远地排除在政治中心。
司马懿其实感觉到了曹叡的忌惮,也知道他在背地里搞得一些小动作,让自己交出兵权后成为了闲散之人,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念在当年曹丕对自己的信任之情,安安稳稳的做一个闲臣。
示意图
【因诸葛亮重掌兵权】
在司马懿远离朝堂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主动出击,向魏国发起北伐的战争。
曹叡知道是诸葛亮领兵后,瞬间就慌了神,毕竟诸葛亮可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多智而近妖,书中曾描写诸葛亮一旦打仗不顺利,便直接做法呼风唤雨,将败局逆转。
此次诸葛亮领兵攻打蜀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还和几位大将仔细商量过,在那时的三国,只有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计谋可以和诸葛亮一较高下,可他如今却无兵无权,不受重用,所以他们现在攻打魏国就是最好的时机。
示意图
诸葛亮率领大军用兵如神,在他严丝合缝的计划下蜀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和利益,可魏国却吃了大亏,先后失去了三座城池。
即使曹叡派大军抵挡也已经无济于事了,更何况魏国当时的大部分兵力正在和东吴打仗。诸葛亮一路势如破竹直攻祁山,魏国的大军很快就溃不成军。
接二连三的胜利,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安定,此时的曹叡开始感到惴惴不安,可朝中却无可用之人,眼看着诸葛亮率领着大军不断占领自己的城池,曹叡彻底慌了,他十分害怕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所打下的基业被自己毁掉。
示意图
这时候朝中有一位大臣提醒曹叡,如今的魏国还有一人可与诸葛亮匹敌,那就是被世人称作“冢虎”的司马懿。
冢虎的意思也就是趴在坟墓边,静待时机随时准备跳出来吃人的老虎。
司马懿本身就是一把双利刃,你用得好了他可以为你上阵杀敌,保卫国家;你用得不好,那他或许有一天会直接吞了你。
可在这个紧要关头,曹叡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所以他只有请司马懿出山解决魏国的燃眉之急。为了让司马懿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打仗,曹叡不惜借着父亲曹丕的名义来和司马懿打感情牌。
司马懿得知是和自己的老对手诸葛亮过招,随即就答应了下来,准备领兵前往战场攻打诸葛亮,夺回失去的城池。
在三国之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那可是不相上下的,两人都是那“千年的狐狸”,狡猾机智,所以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要出山时,还是十分激动的,可同时的他也让手下的大军严阵以待。
示意图
反观司马懿,他被曹叡重新封为了大将军,执掌兵权。其实司马懿闲置在家时,就已经知道了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并且还派探子已经摸清楚了对方的大军动向。
所以司马懿在出征之前就拟定好了战略,并飞鸽传书北凉地区的魏国士兵,命令他们先团结一致阻挡诸葛亮大军前进的脚步。
布置好一切后,司马懿就重新披上战甲,奔赴战场,两天的路程硬生生让司马懿缩短至一天。
示意图
司马懿赶到后,片刻都没有耽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得知自己重回战场肯定会改变策略,所以自己必须先发制人。
所以他当即下令,让大将张郃带一队人马去偷袭蜀军,并叮嘱道一定要重点攻打街亭。因为那是蜀军的重要战略地点,可以说只要拿下了街亭,蜀军就不攻自破了。
诸葛亮也早就料到了司马懿会这样做,所以他早就有所准备,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派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马谡前去防守。
示意图
只可惜诸葛亮此次计谋忽略了人性,马谡这人并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他心高气傲,并且还仗着是诸葛亮的徒弟,有些目中无人。
所以在得知是张郃前来进攻时,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他觉得张郃不足为惧,所以就贸然领兵迎战,谁知道之后马谡竟被张郃打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而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此次战役中的第一次对战,胜负已分。诸葛亮因此还在震怒之下将自己的爱徒马谡处死,以儆效尤。
【将计就计、保全自身】
司马懿得知了街亭大获全胜后,十分的高兴,便决定一鼓作气,将诸葛亮大军击溃。
此时的诸葛亮还沉浸在亲自处死自己爱徒的悲伤中,可此次的战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马谡的失误,如果不处死的话难以服众。
可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带领着15万大军来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的城楼下,因为不知道城中的情况如何,是否有重兵把守,所以司马懿决定驻扎在四周,观察时机,他这次要活捉诸葛亮,彻底击败这位多智而近妖的谋士。
诸葛亮知道城门口的情况后,紧锁眉头,司马懿或许不知道,可自己确是一清二楚啊,如今城里已经没有重兵把守,仅有的一支军队还因要运粮被调走,如今这个城池只剩下2000名老弱病残,在司马懿那15万大军面前完全不够看的。
城中的百姓得知城外被大军团团围住后,都十分的惊慌失措,他们害怕死亡,所以就准备逃跑,这时候诸葛亮出面让城中的百姓稍安勿躁,并告诉众人,如果想要活命就陪自己演一出戏。
示意图
诸葛亮让城中的百姓换上平时最华丽的衣裳,并有说有笑的在城中晃荡,并且他还命令仅有的几个战士将四个城门打开。自己则是沐浴更衣,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淡定的弹琴。
司马懿得知后,立即率领着大军兵临城下,他望着城楼之上的诸葛亮,眸中晦暗莫测,他心中暗暗猜想:难道马谡那次的兵败蜀军并没有损兵折将吗?
他担心诸葛亮城中有埋伏就打算按兵不动,准备看看诸葛亮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示意图
司马懿生性多疑,他觉得这是诸葛亮的圈套,说不定里面就有千军万马,只要他们进入城中,那必然会遭到诸葛亮瓮中捉鳖。
此时城楼之上的诸葛亮在一脸享受的抚琴,可谁都不知道此时他手心全都是汗水,毕竟此次自己所用的空城之计,本就是一个铤而走险之法。
虽然司马懿生性多疑,但他身边的人却有的是冲动之人,若有人按捺不住进攻进来,那自己这项计谋就会不攻自破,城中2000名百姓的性命也将会丧失。
所以他在赌,赌司马懿看不破这项计谋,同时也在赌司马懿看破后也能明白这项计谋背后的深意,毕竟司马懿此次掌兵权之前的处境并不算好。
示意图
此时的司马懿看着大开城门的城池若有所思,一旁的司马昭等的有点不耐烦了,直言道:“我带领一支小队前去探探虚实,如果城中没有千军万马,那我们就攻进去杀了诸葛亮,没了诸葛亮,蜀国必定走向灭亡!”
司马懿刚刚若有所思的眼眸突然明亮起来,他拉住了准备攻打城池的司马昭,命令大军撤退。
看着司马懿的大军离开后,诸葛亮的琴弦也应声而断,他抬起拂袖轻轻的擦了一把汗,呢喃道:“此次真是好险啊!”
城中的百姓看着城外的大军撤离,都在欢呼雀跃,每个人都在称赞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他这一步棋走的有多险,他对身边的副将说:“司马懿撤军才是对的,如果不撤,那他必死!”
司马懿回到营地后也陷入了沉思,同时也在庆幸自己今日将计就计没有攻打城池,否则自己也便时日无多了。
毕竟就像司马昭所说,如果诸葛亮死了,那蜀国就会走向灭亡,到时候就是魏国一家独大,自己再战功赫赫,威胁到了皇权,那么国家稳定后,皇帝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甚至诛灭自己九族都有可能。
示意图
所以自己不能轻易杀死诸葛亮,因为只有他在,自己对于魏国才有价值,那样三国之间的平衡才不会被打破。
想清楚这一点后,司马懿也出了一身的冷汗,其实他心知肚明,自己此次能够重掌兵权也都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
虽然此次自己退兵,却并不是输了,而是救了自己全家上下,这或许就是生活在古代帝王制度的悲哀吧!
自古以来人心难测,帝王之心更是难以揣摩,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官员面对皇帝的时候都要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引来杀身之祸。
北齐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兰陵王高长恭,他不仅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还出身皇室战功赫赫,生逢乱世,他的一身武艺和过人的谋略让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按理来说,高长恭应该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一次战胜归来,北齐后主高纬宴请高长恭,兄弟二人饮酒聊天,结束之后高纬竟然赐给高长恭一杯毒酒,高长恭豪迈一笑端起毒酒一饮而尽。
高纬为何要赐死高长恭?高长恭为何毫不反抗就喝下了毒酒呢?
示意图
勇冠三军的美男子
高长恭虽然出身皇室也有封地,他被称为兰陵王就是因为他的封地位于徐州兰陵郡,但是他的身份时常为人诟病,因为他的父亲虽然是神武帝的嫡长子高澄,但是母亲的身份却不详。
《北齐书》对于其生母也只有一句“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他兄弟六人只有高长恭不知母亲是谁,有传言称高长恭的母亲是个尼姑,高澄是在打猎躲雨的时候临幸她的。
那时高澄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结果九个月之后这个x2.9koc.cn小尼姑竟然生了一个孩子,高澄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临幸过尼姑,就没有将小尼姑接进宫里,只是给高长恭起了个孝灌的小名。
灌与观同音,就是告诉他不要忘了长大之后孝敬尼姑庵里的亲娘。当然,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也有人说他的生母是宫女,但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示意图
虽然不像其他的兄弟一样有母亲庇佑,但是好歹还有父亲,尽管他不能像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享受父爱,还会被其他的皇子欺负,但至少还有皇子的身份,吃饱穿暖还是没问题的。
天有不测风云,高长恭6岁的时候,他的祖父高欢去世,本该由高澄继承皇位,但是高澄在继位之前就被仆人兰京给害死了,高长恭也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即使继位的是他的叔叔高洋,但他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年少的高长恭徒有皇室的身份,但是总是被晾在一边无人问津,他心中虽然有些哀戚,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充实自己。
示意图
在没人关注的那些年,高长恭博览群书,不仅研究诗词文学,还研习兵法谋略,就连骑射武艺他也从未有一日懈怠,一直到16岁高洋才想起来自己有这么一个侄子,就随手给了他一个通直散骑侍郎的官职。
长久的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官职的高长恭开始逐渐展现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渐地他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他的容貌过于柔美,导致他的部下很难信服他。
《兰陵忠武王碑》有记载称兰陵王“音容兼美”,可见高长恭的容貌有多出众。也许每一个男生应该都幻想过自己是一个美男,但是美貌给需要上阵杀敌的高长恭带来的只有困扰。
不论他走到哪里要干什么,人们关注的就只有他的脸,女人为他痴迷,男人疯狂嫉妒,高长恭为了证明自己不靠脸,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苦练武艺上,希望能用战功扭转偏见。
示意图
高长恭的武艺精湛,但是战场上不仅仅需要实力,气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高长恭帅气的脸庞,让在他与敌军对战的时候总是受到嘲笑,因此他就打造了一副骇人的面具。
用面具遮挡容貌不仅能震慑敌军,更能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战场上的高长恭威风凛凛,《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高长恭的:“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
有了施展自己的机会之后,高长恭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高洋原本对这个不起眼的侄子不抱什么希望,给他的通知散骑侍郎也是一个相当于顾问的小官。
示意图
结果高长恭为人处世简直不像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反而有着超乎年纪的成熟稳重,派给他的几次任务他都出色完成之后,高洋才开始关注他,之后高长恭的仕途也走向了正轨。
公元560年,19岁的高长恭正式受封,因为封地在徐州兰陵郡,因此被称为兰陵王,这一年他不仅仅有了自己的封地食邑,还被升任为领左右大将军,官居三品。
北齐自开国,皇室宗亲之间就猜忌不断,即使是兄弟手足之间也会不顾血脉亲情相互谋算,高长恭的叔叔高洋也是一个昏君,整日耽于享乐,不仅沉迷酒色,还经常屠戮同族。
高洋的作为让高氏一族人心惶惶,天下更是动荡不安,之后短短几年里,北齐皇帝的位置就换了三个人,一次次政变让文武双全的高长恭慢慢得到重用。
示意图
为自保无奈贪污求病
公元565年,北齐皇帝高湛突然宣布退位,太子高纬受禅继位,但是高纬将前几任皇帝的荒淫无道学了个十足十,历史上记载的高纬纵情声色,既不顾念亲情,也不打理朝政。
耿直谏言的忠臣都没有好下场,反而是奸佞之人不断得到重用,而他对待身边的人更是喜怒无常,大臣们经常是上午还与皇帝谈笑风生,下午就身首异处了。
高洋不仅残暴,还喜欢看人痛苦嚎叫的样子,有一次他的兄弟南阳王高绰被人弹劾,大臣称南阳王在封地暴虐成性,在路上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孩子,竟然让人将孩子抢过来丢给野狗啃食。
示意图
妇人哭的撕心裂肺,高绰感到烦躁,于是就让人将孩子的血抹在妇人的身上,闻到血腥味的野狗立即扑向了妇人,将她给活活咬死,这样残暴的事情时常发生,百姓们怨声载道。
高纬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将南阳王从封地召到了京城,大臣原以为高纬会狠狠惩治高绰,没想到高纬竟然大摆筵席,甚至在推杯换盏之间询问高绰是怎样想到这么有趣的方式玩乐的。
高绰哈哈大笑,还向高纬介绍了更残忍的方式,那就是将蝎子装在大盆里,然后丢进去一个人,看蝎子咬人那才叫一个刺激,两人就这样一次次用残忍的方式在宫中杀人取乐。
看到朝堂上的忠臣良将越来越少,奸臣当道百姓叫苦不迭,高长恭原本还想规劝高纬,但是高纬的种种行径让高长恭知道,只有先自保才能有机会解救百姓。
示意图
朝堂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奸佞小人的手里,高长恭也被排挤出了京城,成为了地方的刺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以往从不将钱财放在眼里的高长恭竟然开始贪污受贿。
他不仅将朝廷拨给地方的钱款收入囊中,甚至还向当地的豪绅放出消息,只要钱到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于是行贿的人越来越多,高长恭也通通来者不拒。
他本想用这样的方式让高纬对他放松警惕,结果没想到他越是高调敛财,高纬对他的猜忌也就越深,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长恭都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能自保。
示意图
他找到了自己的亲信,向他寻求解救之法,此人告诉他,想要让高纬知道他是一个没用的人,不能仅仅靠爱财这一方法,因为贪慕钱财并不意味着对朝廷、高位没有追求。
他还说高长恭的功劳太高,想要消除皇帝的忌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皇帝知道他对政事不感兴趣或者是无力插手,不感兴趣难以表现,唯有生病卧床难理大事才能逃过一劫。
高长恭也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实施起来并不简单,若是直接装病,只要太医过来一检查就露馅了,但是真的生病更难做到,高长恭常年习武,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强很多,因此很难生病。
示意图
他等了大半年也没有等来一场病,甚至故意淋了几场大雨之后,他连风寒都没有,这可把他急坏了。终于等到脸上有了一个疽,但这个疽也只是让他的脸看起来有一点肿,并没有发出来。
高长恭没想到原本让他骄傲的健壮体格,如今竟然成为了他保命的最大困扰,就在他还在为怎样才能生病焦头烂额的时候,北周大军压境,很明显他们想要搞事情。
公元564年,北周派兵与突厥联合进犯北齐,他们进攻的金墉距离北齐的都城邺城非常近,很明显他们想要一举拿下北齐,此时高纬已经无人可用,即使害怕高长恭的威望再次升高,也只能派他御敌。
示意图
一战封神引来杀身之祸
当时北周的军队人数远超北齐,即使北齐占据的地形有利的邙山,但是处境仍然十分危险。北齐的军队以高长恭、段韶以及大将军斛律光为首兵分三路赶往金墉。
高长恭为了阻止北周夺取金墉城的计划,决定将战线拉长拖住对方的军队,之后就独自一人率领500轻骑快马加鞭赶往金墉,一路上他们在北周军队的包围圈中拼杀,突破了重重阻碍才终于赶到了金墉城下。
但是城内的守军看着城门口带着面具的人,一时之间不知究h7.9koc.cn竟是敌是友,高长恭直接摘下了自己狰狞的面具,看着面具下那张绝美的脸,守军就知道来人是他们的救星兰陵王。
示意图
他进城后向守军交代了作战计划,然后就带着他的轻骑深入敌军军营,与金墉城的军队里应外合,北周的将军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500轻骑有怎样的威力,内外夹击之下北周的20万大军直接被击溃四散而逃。
这场战争在两个月之后,以北齐大获全胜而告终,高长恭也因为以500人击溃北周20万大军的奇迹被称为北齐战神,战胜后的北齐军营内将士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之后的军营内还流行起了戴面具,兰陵王以鬼覆面深入敌军大营,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受到了所有将士的崇拜,效仿高长恭戴面具,也表现了将士们对他的拥护,军中还诞生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示意图
邙山之战时高长恭只有23岁,之后的战役更是让他战神的形象深入人心,百姓们的心中,保家卫国、战功赫赫的高长恭自然是比昏庸无道的高纬地位更高。
高长恭得胜后班师回朝,高纬还一副担心的样子亲自迎接,高长恭进宫之后,高纬早已经准备好了宴席,兄弟二人难得的坐在一次,像普通人家的兄弟一样喝酒聊天。
酒过三巡之后,高纬突然向高长恭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军交战时刀剑无眼,堂哥你一次次的冲锋陷阵,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军对战,难道就真的不怕死吗?”
高长恭也许是被酒精麻痹,又或许是高纬的样子让他觉得他们之间真的有手足之情,竟然直接开口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就是他将保卫国家的大事当成自己的家事一样认真对待,因此就顾不上危险了。
示意图
原本高长恭是想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奉献,他会将国家的存亡看的比自己的生死更重要,想让高纬放心。但是他这句话在多疑善变的高纬耳中就是朝廷的事就是他高长恭的家事。
他这句话直接就让高纬脸色大变,心想你竟然将国事当成家事,意思就是这朝廷是你家呗,他越琢磨越觉得高长恭有篡位之心,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帝王会杀死功臣。
宴席结束之后,高长恭回到了自己的府邸,紧跟而来的就是高纬身边的人,手上端着的金色酒壶里,赫然就是要他命丧当场的鸩酒,高长恭哪能不知道这是什么。
他也知道即使今日逃过一劫,但是高纬对他已有杀心,这次是赐死他一人,之后或许就是满门抄斩了,高长恭仰天大笑,感叹着“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示意图
他用大笑来悲叹,自己一生忠心,却被昏庸的皇帝赐毒酒,笑声停止后,高长恭将毒酒一饮而尽,一代战神就这样因为皇帝的猜忌而陨落,此时的高长恭只有33岁。
他饮下毒酒之前,还吩咐自己的妻子郑氏将家中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掉,自己死后不得前去讨债,郑氏还想去向皇帝求情,高长恭一把将她拦住,随后果断赴死。
高长恭一死,北齐再无战神,北周与突厥更加猖狂,高纬自毁长城的行为也遭到了报应,高长恭死后仅仅四年,北齐就被北周所灭。天道好轮回,高纬也尝到了恶果被周武帝赐死。
示意图
结尾
纵观北齐历史,这样一个只存在了28年的王朝,竟然经历了六朝帝王,而这六人没有一个不曾杀害皇室宗亲手足血脉,更没有一个精于国政的明君。
高长恭的一生既传奇又悲惨,少年时期受尽苦楚,好不容易有了官职受到赏识,在战场上厮杀卫国,一步步从小官成为了北齐战神,在最辉煌的时候,因为皇帝的猜忌饮鸩身亡。
不论是品性还是能力,出众者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猜忌,尤其是像高长恭这样有能力有威望的武将,既有皇室身份又有战功傍身,一步行差踏错就会万劫不复。
若是生在一个明君掌朝的时代,以高长恭的能力定会有更高的作为,只可惜,他生在了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混乱时代中的腐朽皇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发布于:安徽省翻翻配资-靠谱的配资公司-股票配资期货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